1、译文:朋友惭愧,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2、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。
3、出处:《陈太丘与友期行》这一章出自刘义庆编写的《世说新语》,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,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,为人要方正。
4、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。
5、原文:陈太丘与友期行,期日中。
6、过中不至,太丘舍去,去后乃至。
7、元方时年七岁,门外戏。
8、客问元方:“尊君在不?”答曰:“待君久不至,已去。
9、”友人便怒曰:“非人哉!与人期行,相委而去。
10、”元方曰:“君与家君期日中。
11、日中不至,则是无信;对子骂父,则是无礼。
12、”友人惭,下车引之。
13、元方入门不顾。
14、翻译: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,约定在中午。
15、过了中午还没到,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。
16、离开后朋友才到。
17、元方当时七岁,在门外玩耍。
18、朋友问元方:“你的父亲在吗?”(元方)回答道:“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,现在已经离开了。
19、”朋友便生气地说道:“真不是君子啊!和别人相约出行,却丢下别人自己走。
20、”元方说:“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。
21、您没到,这是不讲信用(的表现);对孩子骂他父亲,这是没礼貌(的表现)。
22、”朋友惭愧,下车去拉元方,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。
23、扩展资料:《陈太丘与友期》的精炼语言,体现在文章的始终。
24、一开头,文章以“期行”、“期日中”、“不至”、“舍去” 、“乃至” 等几个关键词语,把事情、时间、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,而且,在这些交代中,还把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(一个守信,一个不守信)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。
25、文章的结尾,虽只客寥数语,但却字字生辉。
26、“惭”、“下"、“引”三个动词,把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。
27、对元方鄙弃“无信”的那股倔强劲儿,也用“入门,不顾”四个字,描绘得惟妙惟肖。
28、就在最能体现文章中心思想的第二层 (子斥友人)中,尽管作者用了比开头和结尾要多得多的笔墨,但文字仍然十分精炼。
29、单就叙述的句子来说,在叙述友人问元方时,由“问”到“怒”,感情急剧变化,充分表现了友人那粗鲁无礼的性格。
30、而在叙述元方批驳友人的怒斥时,则选用语气平和的“答曰”、“曰”这类词,这对表现元方不惧怕友人的怒斥、知书达理、善于应对的性格,起到了绝好的作用。
31、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——陈太丘与友期。
本文为大家分享到这里,希望小伙伴们有帮助。
关键词: